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晨光的博客

红土地磨炼 英雄城难忘 新上海耕耘 鲤鱼洲情怀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《南昌晚报》----重觅青春足迹  

2012-05-23 12:32:07|  分类: 图片收藏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

【原创】精致日志边框(花草系列) - 一舟 - zhengyongjin1949

      

上海知青鲤鱼洲重觅青春足迹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编辑--- 晨光

他们笑中带泪一起追忆四十年前的艰苦岁月,相聚最后一顿饭是清粥加小菜

坐落在南昌市东郊、鄱阳湖畔的鲤鱼洲,是原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九团的所在地,为中国最大的五七干校。1970年前后,上海市静安、黄浦区和一批南昌的知青来到这里,战天斗地挥洒汗水,奉献了自己的青春。

鲤鱼洲这片原本名不经传的土地,如今却令上万名知青魂牵梦萦、深深怀念。今年年初,北大出版社结集出版《鲤鱼洲纪事》一书,使更多人了解到那段往事。

5月19日清晨6点40分,南昌在雨中苏醒。从上海南开来的K287次列车缓缓驶入南昌站,25位上海知青在42年后,重新踏上了这片日思夜梦的土地。候车大厅里,他们与睽违多年的南昌战友紧紧拥抱。故人仍在,情怀未改,只是曾经不谙世事的少年,如今已历经岁月的敲打。那时的记忆也许并不完美,却给他们留下了今生最珍贵的友谊。

《南昌晚报》----重觅青春足迹 - 晨光 - 晨光的博客

A 重访

100多名知青重返鲤鱼洲

刚出车站,100多名来自南昌和上海的知青,迫不及待地坐上开往鲤鱼洲的大巴。他们都是当时九团三营十三连的战友。上世纪中叶,他们在那里洒下了汗水与泪水,收获了历练与情谊。为了这次重聚,南昌的知青们从今年2月就开始筹备。一路上的欢歌笑语,让42年的时光骤然压缩,仿佛还是那群少年,还是那份青春和激情。

“这条路,是我们一块一块石头抬到大堤上修起来的。”大巴行驶至鲤鱼洲的十里长堤,常在梦里回溯的场景重现眼前,上海知青刘泽培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。“以前这里都是泥路。1973年,大家把一块块麻石抬上来,一锤锤砸碎铺成了砂石路,再铺上红砂和泥沙,才有了这条大路。”

一草一木充满感情

“1970年4月19日,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,我离开上海来到了这里。”望着38年不曾重返的鲤鱼洲,上海知青洪凯华感慨万千。“刚下车时都傻了眼,环境太恶劣了,当时大家就抱头痛哭。回到鲤鱼洲,看到这里的一草一木,所有记忆都重新浮现。”

走进一间间曾居住过的平房,上海知青吴幼芸都能详细地描述出当年这里的模样。“以前屋里是没有后门的,里外都比现在要破旧很多。”她拿着相机,记录着如今鲤鱼洲的每个细节,“那边的厕所和以前是一样的,条件很简陋。”

远处绿油油的稻田,也勾起了吴幼芸的回忆。“以前那边都是芦苇,长得比人还高。我们来了之后开垦、种地,才渐渐有了这些肥沃的田地。”她指着杂草丛生的田埂告诉记者,“那时我们每天都来锄草,田间小道都是干干净净的,连杂草的影子都没有。”

争相在熟悉的场景前留影

当天,南昌下着大雨,撑着伞走在泥泞中的知青们,就像回到了当年还未开垦的鲤鱼洲。一望无际葱翠的稻田,一排排低矮的平房,走过一个个熟悉的场景时,他们总要驻足许久,并争相拉上战友们合影。

尽管得靠自报家门,才能和记忆里稚嫩的面孔对上号,但知青们之间毫无陌生感。从人群里认出当年一个班的战友时,他们开心得就像孩子,抱在一起手舞足蹈。“来,在这合个影。”即便多年没见,知青们仍能很快热络起来,搭着彼此的肩膀定格重回故地的瞬间。

在鲤鱼洲,知青们还见到了当年的老排长熊玉龙。他和老伴依然住在农场里,他已经不太记得知青们的名字和相貌,却始终记得刚来鲤鱼洲时他们的年纪还很小。“那时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,已经三十多年没见过他们了,今天他们回来我很高兴。”

B、回忆

每晚的哭声像是交响曲

21日下午,十几位知青在南昌知青龚金妹家中聚会,其中几位上海知青晚上将乘火车离开南昌。围坐在一起聊起那段往事,时而欢笑时而含泪的他们仍然亲密无间,任由思绪在回忆里流淌。

“刚来鲤鱼洲时,哭是每晚的家常便饭。”吴幼芸回忆道,刚到那里因为没有床,大家都是泥巴地上盖上些茅草,把带来的席子往上一铺席地而睡。“看到这里如此荒凉,女孩子们就抱着哭了。男人们也哭,但都是晚上躲在被子里哭。”

南昌知青李继文说,比上海知青们早三个月到鲤鱼洲的他们,那时还常常笑话上海姑娘们是“娇小姐”。“我当时才15岁,也不懂事。晚上听见他们哭,还总说‘交响曲’又开始了。有时我会唱《智取威虎山》里的选段逗他们笑,唱到‘到夜晚爹想祖母我想娘’这句时,大家又抱头痛哭。”

后来,他们还是选择了坚强,埋头完成每天的任务。哭声虽然只持续在刚去的那几个月,眼泪却始终埋藏于他们心间。

人人被镰刀割过手

每每提及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,知青们总是潸然泪下。水土不服、蚊虫叮咬、疟疾肆虐……回想起吃过的苦,他们都不禁感叹,“不知道当时怎么熬过来的。”

辛勤的劳作,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留下了痕迹。上海知青洪凯华指着小拇指外侧一道2厘米的疤痕告诉记者,这是用镰刀割禾苗的时候留下的。此时,在场的知青们都伸出手,每个人小拇指边几乎都有被镰刀割过深深浅浅的疤痕。“那么大一把镰刀,割禾苗的时候一不留神,小拇指边一整块肉就被割下来了。”吴幼芸用手比划着镰刀的大小说道,“在那之前,我们连水稻都没见过,镰刀更是没用过。”

从鲤鱼洲返城后,这群上海姑娘再也不敢穿低领的衣服,长期挑担子让她们脖子下都磨起了一个肉球。吴幼芸低下头,给记者看她肩后的肉球,一边回忆说,“我这个还算小的,有些人鼓起好大一块。很多男人肩上扁担更重,都磨出了‘骆驼肩’。”

看不清路掉进水塘里

洪凯华扶着鼻梁上的眼镜,对记者讲述了在鲤鱼洲最令她难忘的一件事。“我一直是近视。有天半夜两点我们班一起去拔秧,因为不方便所以我没戴眼镜。月光洒在水塘上白白的一片,在前面带队的我以为那是条大路,就笔直往前走,结果“哐当”掉到塘里去了。”她笑着回忆道,“还好水深刚刚齐肩,后来大家七手八脚把我拖上来了。”

回家探亲时,洪凯华把这件事当笑话讲给母亲听,母亲却哭了。“从那以后,母亲不许我再摘下眼镜。”说到这,她沉默了,眼中泛起了泪花。

C、情谊

学会了彼此的家乡话

“晚上别出去吃饭了,就在家里吃吧!”知青们商量着,这次离开南昌前最后一顿饭不去酒店,就在龚金妹家简单做些清粥小菜。“有稀饭和榨菜就吃得很香啦!大家一起吃就行,吃什么不重要。”商量好之后,几位女知青主动去厨房张罗晚餐。

记者注意到,两地知青之间的交流,有时用上海方言,有时却是南昌方言。面对记者的困惑,南昌知青龚金妹笑着解释道:“我们相处久了,都互相学会了家乡话。”

她回忆说,当年南昌的父母到鲤鱼洲看望他们,上海知青们总要凑上去说说南昌话,假装一下南昌人。“家长和其他连队的人,有时都分不清谁是上海人、谁是南昌人。”即使已经30多年过去,龚金妹和李继文还是能流利地和上海的姐妹们用上海话交谈,光阴在共同的记忆与默契前了无痕迹。

“鲤鱼洲情怀” 博客圈里心相连

30多年后终于相聚,知青们翻看着一张张老照片感慨万千。曾经的少年两鬓长出了白发,岁月也渐渐爬上了当年少女的眼角,然而时光更替,他们却依然将彼此视为至亲的兄弟姐妹。“十六七岁时我们很单纯,大家都用最真挚的心对待这份友谊。没有男女之别,多年不见也不会生疏,还像一家人那样。”说着,阳台上的战友们招呼着吴幼芸一起合影,她走过去搭着战友的肩膀,开心地笑了。

“那时我们这些男人还打过架,回来之后都一笑置之。当时年纪小什么都不懂,但共同经历的日子大家都很珍惜。”南昌知青李东平说,现在每个月本地的战友们还会出来聚几次,遇到什么困难也都会相互扶持。

知青们告诉记者,即使今天之后,兄弟姐妹们又要分隔两地,网络却能将他们时刻相连。当年鲤鱼洲的知青们,建起了一个名为“鲤鱼洲情怀”的博客圈,常用文字交流着当年的追忆。“大家有空都会去博客圈看看,我们的心依然紧紧相连。”洪凯华如是说。

             (记者 周西月 文 聂俊鹏 图)

《南昌晚报》----重觅青春足迹 - 晨光 - 晨光的博客

 

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634)| 评论(37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